常人的概念中,物质越多,快乐越多,然而事实正好相反,过多的供给,反而让人比物质匮乏时更失落。当人的需求与供给刚好对等的时候,满足感和愉悦感是最高的。
前段时间,老公总是夸口说我们的孩子这一代是最幸福的,几代人的奋斗成果都属于她,不论哪方面的起点都比我们高得多。正当我为孩子未来的幸福得意洋洋之际,《读者》中的这段话点醒了我:美国调查,继承15万美元以上财产的小孩,会有两成放弃工作,多数一事无成。他们得到的越多,越不满足,甚至失去奋斗目标。如果我们艰苦奋斗的今天将换来孩子无所作为、沉溺物质洪流的明天,那么我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孩子,防止悲剧的发生呢?所幸,笔者例举了一些值得借鉴的例子。
洛克菲勒从16岁上班后,花一毛钱买了个本子,在上面详细记下自己每笔收入和支出。他同样教育自己的子女每天睡觉前记下当天的每一笔开销,如实一一纪录。无论孩子们买什么,他都要询问为什么要买这些东西,让孩子做一个合理的解释。此外,他拒绝子女进自己的公司,他要让子女们知道,一切必须靠自己奋斗去获得,绝不能因为父亲是富翁,就有任何依赖。
另外,透过信托详细的规范,犹太人子弟是越优秀越能得到更多资源。例如,家族后代进入大学,可以领到若干资金,创业可以领到若干资金。反之,败家子就拿不到钱。因此,一份庞大的家产,不容易被一个不肖子孙散尽,可以留给以后更有出息的子孙使用。
富过三代的德国最老的投资银行梅兹勒家族的秘诀是:不把孩子关进“金鸟笼”。他们的孩子上地区最普通的学校,每天走路或搭公共汽车去上学,与所有同学一起玩耍,一起生活,吃同样的食物。
沃尔玛集团的华顿家族,奉行的教育核心理念是“劳动让人有价值。”老华顿从来不给孩子零花钱,他的四个孩子很小就开始打工,在商店里擦地板,帮助修补仓库的房顶,晚上帮助装卸简单的货物,老华顿则根据一般的工人标准付给他们工资。他的儿子反而认为:“这些儿时的锻炼,让我喜欢自力更生的感觉。”
任何习惯的养成都是从小事、从小时候开始的。从小父母若为孩子大开方便之门,想要什么就能轻而易举地得到什么,那么孩子的依赖心就会变得越来越根深蒂固。既然父母、长辈们什么都能满足我,帮助我,我还有吃苦奋斗的必要吗?久而久之,就会丧失人生的斗志。
我们的孩子这一代人是在“漏斗型”的资源灌注下成长,物质供给相当富裕,很容易变成童年富裕,长大负债的人。可想而知,如果她的每一个愿望和要求都很容易满足,那么在学业上肯定不会下苦功夫,最终将变成毫无人生目标的狂热的购物一族,即便父母给她留下的是一座金山,结果都将是一场悲剧。所以,谨防“童年富裕病”,需从小防起。
评论